第(2/3)页 没想到,在这里做工,不但条件这么好,吃的这么好,居然还有这么高的工钱。 他们,真的是遇到贵人了啊。 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,这真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。 所以,干活的时候,所有灾民,都格外的卖力气。 他们觉得,东家待他们这么好,如果他们再不卖力气的话,那还算是人吗? …… 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。 且不提长安城外灾民安置的情况。 且说长安城中,树立起一块功德碑。 无数百姓路过功德碑,都会凝视一圈,然后—— 然后找个读书人读一读,这碑文上到底写的什么。 这个时代,识字的人实在是太少,绝大多数人,都是文盲。 经过读书人一番诵读和解释之后,他们终于明白。 原来,这块碑是功德碑,这一次关中大旱,许多世家勋贵都捐钱捐粮,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 碑文上面,从多到少,刻印着各大世家或者富商捐献的数字。 排在第一位的,赫然是蜀王李愔。 蜀王李愔,捐献了二十万贯钱,一万旦粮食。 并且还负责安置长安城四周一万多流民。 这个数字,真的震撼住了周围的长安城百姓! 平时他们就知道,蜀王殿下是真的败家子。 但是万万没想到,蜀王殿下居然是如此的败家啊! 一下子就捐出了二十万贯钱,一万旦粮食啊! 捐出这么多,日子不过了啊? 而在震惊之余,他们又由衷的钦佩蜀王。 蜀王,真的是了不起! 真的是仗义疏财,爱民如子! 在整个大唐,蜀王虽然十分富裕,但是论起家产,他绝对是排不上号的。 但是在捐献的时候,蜀王捐献的是最多的。 他应该将所有的家产都捐献出去了吧? 不和亲、不下嫁、君王死社稷,皇子守国门! 蜀王殿下,真的不是说说而已。 人家不但是这么说,这么想,同时也是这么做的。 接下来,排在第二位的,乃是衡水孔家,捐献了十九万贯钱,一万旦粮食。 孔家,也让百姓为之赞叹不已。 第(2/3)页